《十五望月》即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,又名《十五夜望月》,是中秋主题的经典七言绝句。下面内容从多个角度解析其内涵:
一、诗题含义
- 核心指向:诗题中“十五夜”特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,“望月”是核心行为,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。
- 版本差异:宋本《王建诗集》题下自注“时会琴客”,说明此诗创作于中秋良友聚会时,可能配合琴曲演唱,后简化为《十五望月》。
二、内容意象与意境
- 视觉意象
- “地白”:月光如霜铺满庭院,以白描手法展现月光的澄澈清冷。
- “树栖鸦”:鸦鹊栖树反衬深夜静谧,暗示诗人独望明月的孤寂。
- 触觉与嗅觉
- “冷露湿桂花”:秋露浸润桂花,既实写中秋桂香,又暗喻月宫桂树传说,增添诗意朦胧感。
- 意境营造:通过“地白”“栖鸦”“冷露”等意象,勾勒出寂寥、清冷的中秋夜景,与李白“床前明月光”异曲同工。
三、主题情感
- 秋思怀远:末句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以反问收尾,将个人思念扩展至普天下望月者的共同情感,含蓄深沉。
- 情感升华:诗人未直抒胸臆,而是借“人尽望”与“秋思谁家”的对比,引发读者对离散、团圆的哲思,意境悠远。
四、创作背景
- 诗人经历:王建出身寒微,曾从军边塞,晚年任昭应县丞等小官。此诗或作于其任昭应县丞(今西安临潼)期间,中秋夜与友人相聚时触景生情。
- 寄赠对象:诗题中的“杜郎中”可能指杜元颖或杜羔,均为唐代官员,与王建有交游。
五、艺术特色
- 结构精巧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情景交融,符合绝句“起承转合”的传统。
- 语言风格:用词简练(如“地白”“无声”),却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感与情感张力。
- 文化符号:桂花、秋露、明月等元素承载中秋文化内涵,使诗意兼具天然美与人文意蕴。
六、后世评价
此诗被誉为“中秋咏月诗之冠”,其“秋思落谁家”的设问成为经典表达,常与苏轼“千里共婵娟”并论,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“含蓄蕴藉”的美学特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