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献诸朝的诸是什么意思 献诸子罕的诸什么意思_ 献诸抚军句式

献诸朝的诸是什么意思 献诸子罕的诸什么意思? 献诸抚军句式

“献诸子罕”中的“诸”是古汉语中的兼词,即“之于”的合音词。其语法影响与含义如下:


一、词义解析

  • 结构拆分

    • 诸 = 之 + 于:“之”为代词,指代前文提到的玉;“于”为介词,引出动作对象“子罕”。
    • 原句“献诸子罕”即“献之于子罕”,意为“把玉献给子罕”。
  • 语法功能

    • 代词性:替代前文出现的“玉”(“宋人或得玉”)。
    • 介词性:引出接受者“子罕”,表示动作的间接对象。

二、语境验证

结合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原文:

  • 原文:宋人或得玉,献诸子罕,子罕弗受。
  • 翻译: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,把它献给子罕,子罕不肯接受。
    此处“诸”明确将“玉”(之)与“子罕”(于)连接,构成完整的动宾结构。

三、古汉语中的“诸”用法

“诸”作为兼词,常见于先秦文献:

  • 例1:投诸渤海之尾(《列子·汤问》),即“投之于渤海之尾”。
  • 例2:君子求诸己(《论语》),即“求之于己”。
    此类用法通过“合音”简化句式,符合古汉语简洁凝练的特点。

四、与其他虚词的对比

功能 示例
兼词(之+于/之+乎) 献诸子罕、付诸行动
兼词(之+于+此) 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
兼词(何+不) 盍各言尔志

五、教学与翻译建议

  • 古文翻译:需拆分“诸”为“之+于”,补全隐含的代词和介词。
  • 文言进修:通过类似结构(如“问诸水滨”)强化兼词领会。

“献诸子罕”的“诸”是“之于”的合音词,既指代“玉”,又引出接受者“子罕”。这一语法现象体现了古汉语的简洁性,需结合语境拆分领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