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研修心得:从操作中收获的教学聪明
一、研修之旅: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
参加这次小学数学研修活动,让我对教学有了全新的思索。过去总觉得数学就是公式和计算,但通过专家讲解和同行分享,我深刻体会到:小学数学不仅是聪明的传递,更是思考和兴趣的培养。怎样让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?怎样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爱上数学?这些难题在研修中找到了答案。
研修中提到的“生活化教学”让我印象深刻——原来买菜算钱、测量教室长度都是数学课的好素材!这让我反思:平时是否太依赖课本,忽略了身边的数学资源?
二、三大收获:让数学课堂活起来
1.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研修中一位特级教师的案例让我大开眼界:她用“超市大冒险”游戏教加减法,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。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也这样做——教学“分数”时,带孩子们切披萨模型,结局连平时走神的小明都举手提问:“老师,1/4加1/4是不是半个披萨?”
关键点:
– 多用故事、游戏创设情境
– 动手操作比单纯讲解更有效
– 多媒体动画能让抽象概念变直观
2. 思考训练比答案更重要
以往我总急着让学生算出正确答案,研修后才明白:经过比结局重要!现在我会故意设置“陷阱题”,比如问:“长方形的周长变大,面积一定增加吗?”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,最终通过画图验证,这种思考的碰撞正是数学的魅力。
操作技巧:
– 鼓励学生先猜想再验证
– 多问“为什么”而不是“对不对”
– 用积木、折纸等工具辅助推理
3. 每个孩子都需要“定制教学”
班里的小丽计算慢但空间感强,小强擅长逻辑却害怕应用题……研修中的分层教学策略给了我启发。现在我会:
– 设计基础题、挑战题供自主选择
– 让“小老师”帮扶同伴
– 用生活案例降低应用题恐惧感
三、落地操作:我的课堂变了样
研修结束后的这一个月,我的数学课发生了神奇的变化:
– 课前5分钟的“数学谜语”成了最期待环节
– 用“班级零花钱记账本”教小数运算
– 孩子们开始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难题
上周教学“对称图形”时,小芳突然指着窗户说:“老师,窗框的十字就是对称轴!”这种自发联系生活的瞬间,正是研修带给我的最大惊喜。
给同行的小建议:
– 备课时先想“学生会在哪儿卡住”
– 定期记录教学中的闪光点
– 和其他老师组建研讨小组
这次小学数学研修心得告诉我:好老师不是聪明的搬运工,而是点燃思考的火种。看着孩子们从“怕数学”到“玩数学”,我更加坚信——教育的真谛,就藏在这些细微的成长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