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作者朱光潜谈生活美学

为什么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?

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:总觉得别人的生活比自己精妙?种田的羡慕读书人,读书的又向往田园生活。这种现象,正是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”的生动写照。美学大师朱光潜小编认为‘谈美’里面对此有着精妙论述——我们总是带着滤镜看别人的生活,却对自己的日常视而不见。

朱光潜作为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作者”,用朴素的语言揭示了这一普遍心理:农人觉得耕作辛苦,诗人却写出田园诗意;我们回忆童年觉得美好,当时却嫌日子单调。这种反差,恰恰说明了距离产生美的道理。

距离怎样塑造我们的审美?

朱光潜打了个形象的比方:看海雾时,站在岸上的人觉得朦胧美好,船上的人却只担心航行安全。同样的海雾,为何感受截然不同?关键在于”实用态度”——当一件事物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时,我们就很难纯粹欣赏它的美。

这位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作者”进一步举例:为什么树的倒影比实景更美?由于倒影脱离了实用价格,成了纯粹的艺术品。我们不会想着用倒影来乘凉或盖房,反而能静心欣赏它的线条与色彩。生活也是如此,当我们跳出实用角度,平凡日常就会显现意想不到的美。

怎样在生活中操作”旁观者”视角?

朱光潜给了我们三个实用建议:

1. 定期换个环境:旅行时最容易发现美,由于陌生环境还未被”实用化”

2. 培养抽离习性:试着像看画一样观察自己的生活场景

3. 记录生活片段:写作或拍照能帮我们建立审美距离

这位洞察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”的作者特别提醒:美不是遥不可及的,它就藏在与你保持适当距离的日常生活中。你抱怨的朝九晚五,可能是别人向往的规律生活;你觉得单调的家庭日常,或许是他人求之不得的温暖。

从今天开始做自己生活的旁观者

读完朱光潜的文字,不妨做个实验:今晚回家时,假装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小区;吃饭时,像美食家一样质量家常菜。你会发现,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,突然有了新的魅力。

正如这位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作者”所言:”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,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。”学会在投入与抽离间切换,你就能同时成为生活的参与者和欣赏者。你的生活从不缺少美,只是需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观察距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