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为什么南极冬天去_ 为什么南极更寒冷

什么南极冬天去? 为什么南极更寒冷

极科考活动通常选择在北半球的冬季(即南半球的夏季)进行,主要缘故如下:

一、季节与气候影响

  • 北半球季节相反
    当北半球处于冬季(约11月至次年2月)时,南极正值夏季,气温相对较高,平均温度可达-25℃至0℃,冰雪部分融化,沿海地区甚至出现短暂无冰期,便于物资运输和野外作业。此时南极半岛等区域风力减弱,暴风雪频率降低,科考安全性更高。

  • 昼现象
    南极夏季(11月至次年3月)大部分地区处于极昼情形,24小时持续光照不仅延长了职业时刻,还降低了因黑暗导致的导航和作业风险。例如,我国中山站、长城站在此期间可高效完成设备维护、样本采集等任务。

二、科研与环境优势

  • 态观测窗口期
    夏季是南极生物活跃期,企鹅、海豹等动物进入繁殖季,磷虾等海洋生物大量聚集,便于开展生态体系研究。同时,冰盖表层融化暴露的冰芯和陨石,为气候变化和地质研究提供关键样本。

  • 气与天文研究
    南极夏季空气洁净度极高,能见度好,是观测宇宙射线、极光和大气臭氧层的理想时段。例如,南极冰穹A区域的天文台在极昼期间可连续进行天文观测。

三、后勤与安全考量

  • 道通航条件
    南极夏季海冰消融,破冰船可更深入内陆。我国“雪龙号”等科考船通常选择此时穿越西风带,避开冬季的极端海冰和风暴。

  • 资补给与人员轮换
    科考站需在夏季完成越冬人员轮换和全年物资储备。例如,我国第37次科考曾一次性为中山站、长城站运送燃油、食品及科研设备,确保越冬团队后续半年的自给能力。

四、国际协作规范

据《南极条约》框架,各国科考活动需集中在夏季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。此时国际合作频繁,科考站之间可共享数据和资源,例如联合冰芯钻探或海洋污染监测。

择南极夏季(北半球冬季)开展科考,本质是科学需求与天然条件的平衡:既规避了极端严寒(冬季最低-89.2℃),又利用极昼和生态窗口期提升科研效率。我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以来,始终遵循这一规律,逐步建立“五站两船一飞机”的全季节科考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