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看待胖东来岗位”河南籍限定”?公平还是保护?
事件背景:900个岗位仅限河南籍引热议
近日,胖东来发布新乡”三胖”新店招聘900人公告,其中”仅限河南地区人员投递”的要求引发广泛讨论。这场招聘本应是一次普惠的就业机会,却由于地域限制变成了关于”公平”的考题。对于河南本地求职者来说,这无疑是家门口的好机会;但对于外地求职者而言,这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。胖东来的这一行为究竟是为了保护本地就业,还是构成了就业歧视?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就业公平:地域限制是否合理
从就业公平的角度来看,”河南限定”虽然以”保障员工家庭与职业平衡”为理由,但实质上缩小了就业竞争的范围。在全国就业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,不少外地劳动者带着技能和期待来到河南,希望通过胖东来这样福利优厚的企业获得稳定生活。而”常住或有河南户口”的硬性要求,直接剥夺了他们平等竞争的权利。
“就业面前人人平等”的规则是否应该包括地域平等?这个难题没有标准答案。一方面,地方政府和企业有责任优先保障本地居民就业;另一方面,过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可能会阻碍人才流动和市场活力。胖东来的行为无疑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,但这种平衡是否恰当,社会各界看法不一。
附加条件:年龄学历限制再添争议
除了地域限制外,胖东来招聘中”30周岁下面内容””部分岗位要求本科”的附加条件也引发了争议。这些条件将中年劳动者、低学历群体等就业弱势群体挡在了门外。2024年,河南省普通、职业本专科毕业生达到87.04万人,本地优质岗位本就稀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多重限制条件是否合理?
有人认为,企业有权根据自身需求设置招聘条件;但也有人质疑,这些条件是否真正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关,还是仅仅为了筛选”理想”候选人。特别是对于服务行业,经验丰富的年长员工往往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,而学历也并非服务质量的唯一保证。
独特群体帮扶:进步还是作秀?
胖东来招聘中备受赞誉的”独特群体帮扶”举措也值得关注。200个定向新疆、西藏高原退伍边防军人的岗位,20个面向刑释人员的岗位,体现了企业对特定群体的关注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,这些帮扶措施的普惠性仍有提升空间。
20个刑释人员岗位仅占招聘总数的2.2%,且附加”35周岁下面内容、刑期十年下面内容”的限制。这样的岗位体量对于解决独特群体就业难题影响有限。顺带提一嘴,这些岗位多集中于物流、仓储等非核心环节,反映出企业对独特群体的风险规避心态,尚未实现真正的平等雇佣。
企业责任:公平与效率怎样平衡
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,既追求经济效益,也承担社会责任。胖东来的招聘政策引发了我们对企业责任的思索:怎样在保障本地就业和维护公平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?
消费者对企业的期待,从来不是”完美符号”,而是”尊重每一位劳动者”的实在行动。胖东来的900个岗位,既是就业机会,也是公平的试金石。或许,企业可以在坚持核心规则的同时,采取更灵活的用人策略,比如适当放宽地域限制,增加独特群体岗位比例,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竞争。
归根结底,企业的生活力源于劳动者的认可与消费者的信赖。唯有守住公平与尊重的底线,才能真正赢得长久的口碑。胖东来的这次招聘争议,或许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有价格的思索: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,怎样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?